安全联盟
二维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之窗 >> 行业资讯 >> 阅读文章

光伏行业50%以上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阶段

2013-01-04 14:13:39 来源:《电力电子技术》网站 浏览:2814

    2002年到2012年,“多晶硅”这一词汇从陌生到熟识。十年间,多晶硅产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一度腾飞却又突然落寞,且遍体鳞伤。
    多晶硅公司该如何走出困局,重振旗鼓?

产能之痛
    把时针拨回到2004年前后,中国多晶硅企业还寥寥无几,有的产品躺在研究所里,有的则堆在仓库中。而2008年却情景迥异,最高峰时(2008年上半年)400美元/KG,相比4年前的50美元/KG售价,简直天壤之别。
    多晶硅价格的暴涨带来了过剩的产能。2011年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及过剩的产业格局,多晶硅价格连续受挫。2012年年底,跌破20美元/KG,企业折损极大。
    据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数据,160多家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公司的总产能已经在40G瓦上下,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则在50G到60G瓦。
    而全球多晶硅产能也严重过剩,五大供应商的产能规模为22.7万吨,以5.5克硅料生产1瓦硅片估计,产能为40GW,但2012年的全球光伏安装量也不过30G瓦。中国及海外的一大批多晶硅公司不得不选择停产或检修。
    2012年上半年,以企业个数来分,50%以上的国内多晶硅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完全停产阶段。虽然我国在2012年上半年的多晶硅产量高达3.8万吨,但是中能硅业这一家公司的产量就达到2.5万吨,可以想象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释放产能。
    由于高成本压力,新疆和四川等多晶硅公司在2012年4月份被迫停产检修,而在新疆及重庆万州有多晶硅基地的大全新能源(DQ.NYSE)一位人士也毫不讳言:“我们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的万州多晶硅项目,还不知道何时可以恢复生产。”

政策春风
    多晶硅企业走到这一步,并不是仅仅归咎于金融危机这么简单。导致其遍体鳞伤的不是别人,而是多晶硅企业本身。
    很多投资者动用几十亿、上百亿元资金砸向该领域时,对市场供求情况和光伏下游产品(如组件、电池等)价格的长期走势,并没有足够的预期;而中国多晶硅企业在氢化技术、研发人员能力、产品回收、成本降低等方面都还不能与德国瓦克等传统、老牌的多晶硅公司相提并论。
    因此,当全球多晶硅市场价格已大幅下降时,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仍不到位,成本与价格出现剧烈倒挂的矛盾也就变得更加突出。此时,具有较强价格竞争力的海外(如美国、德国)多晶硅公司进一步低价倾销中国,国内企业也只能停产减亏。
    事实上,已经有人士建议多晶硅公司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获得喘息的机会。招商证券分析师汪刘胜就表示,中能硅业可将华东地区的多晶硅公司收入囊中,也可去四川、重庆等地区收购生产线,通过技术改造或者进行“硅烷法”的另一技术引入,大幅降低中小规模多晶硅公司的成本。
    一位中能硅业的人士向记者说道,相比关闭一些规模上千吨的工厂,技术改造的投入可能要更低,因此企业之间的整合、技术共享等,不失为各公司的救赎之路之一。
    而整合的难度也并不小。国泰君安分析师侯文涛就指出,目前企业最犹豫的还是在于并购价格。
    市场急剧萎缩的情形下,卖方不可能获得高溢价,而只能贱卖,这对于那些此前投入巨资和很大精力参与多晶硅的大股东们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无论如何,近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光伏政策还是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曙光。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及,要通过市场来调节产能过剩并严格控制新上产能。此外,分布式能源发展将被推进,因而单位、家庭和社区安装光伏的市场也会扩大。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从21G瓦提升到40G瓦的这一目标也被人们认为是可能落地的新政策。
各方预计,在中国光伏市场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全球光伏装机量会继续高涨,这或许是重新激活中国多晶硅行业的标志之一。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管理员入口 | 网站logo集 | 联系方式 | 陕ICP备12002721号
联系邮箱:dldzjs@163.com(广告) dldzjstg@163.com(投稿) 在线QQ: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dldzjs.com.